米乐北京的初夏,不急不躁米乐M6官网,阳光柔和地铺陈在城墙砖缝间。风轻轻地吹,拂过一群年轻姑娘的裙摆和鬓角。她们穿着不同朝代的衣裳,点缀在故宫护城河边的绿树垂柳之间,600年的紫禁城仿佛回到了历史的时光里。
5月8日,北京故宫东华门外,游客们穿着不同年代的汉服在河边排队拍照,仿佛一幅水边仕女图。
随着端午假期、暑假的临近,北京旅游季将要到来。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身着古装参观古建景点,并拍照留念。景区附近的写字楼成了汉服爱好者们的妆造地点,曾经的老商圈大楼,如今已变身为“古装换装基地”。在大楼里,青年男女摇身一变,成了“格格”“阿哥”,再出发前往北京各大景区。
古装摄影店内,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汉服,她们背后琳琅满目的汉服被分类摆放,供顾客挑选。
东单附近的王府世纪大厦,从地下一层到五层,聚集着数百家古装摄影店。一到节假日旅游旺季就爆满,摄影师们连轴转,日均接单8-9组,五一期间甚至超15组。
北京东城区王府世纪写字楼门前。游客带着行李和道具出入汉服拍摄集中地王府世纪写字楼。
“有时还要兼任化妆、选衣和动作指导。”摄影师小谷说,很多客人初穿汉服不知如何站姿、表情和手势,“但镜头一对准,她们瞬间入戏,仿佛拥有了古代身份。”
近些年,越来越多的北京古建面向公众开放,先农坛成庆宫、太庙......游客们穿上古装进入景区,仿佛一瞬间穿越回古代,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感。故宫角楼、天坛公园、北海公园、颐和园......北京大大小小的古建、公园,成了古装摄影最“出片”的地方。不少情侣、朋友找来专业摄影师,为他们留下“穿越古今”的回忆。一对情侣站在光影最好的位置。他们穿着精致的吉服。有点像清宫野史里翻出来的片段。
牡丹花开得正浓,在红墙边、花影里,一个穿唐装的女孩不紧不慢地走着,像是《簪花仕女图》里的女子刚刚从画卷中走出。故宫午门外。奶奶看着孙女,目光慈爱,仿佛是在某种旧时光里找到了重叠的自己。
天坛公园里,一群女孩在苍松翠柏间拍摄短视频,穿着讲究的格格装,说着带点戏腔的普通话,对着镜头认真地解释“朝珠”和“旗头”的来历。
还有一拨又一拨年轻人,骑着单车,戴墨镜,背相机,身披飞鱼服、对襟褙子,穿过宫墙、走进胡同,像是历史和现代被叠在了一起。
北京的汉服热并非一时兴起。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下,越来越多年轻人被“种草”——打卡米乐M6官网、体验、换装、写真,已成旅行标配。古装旅游的照片也成了社交媒体的“流量密码”。
杭州的大学生文婧就是其中一员米乐M6官网。这个假期,她专程约闺蜜来京,首日拍故宫,次日拍颐和园,第三日拍天坛。“原以为汉服是拍婚纱照的专属,现在发现这是种美学表达。”文婧说,她提前一周就订好店铺和妆造风格,“温婉清宫风成片特别梦幻”。
据人民日报报道,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为2.05万亿元,同比增长9.44%。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扩大趋势,2023年达到144.7亿元,2027年有望达到241.8亿元。这背后既有“新中式美学”的崛起,也承载着大众的文化情感。
如今汉服已突破节庆场景,进入主流消费领域。景区、商场、地铁、直播间......镜头所及之处,皆有人讲述服饰故事。“我穿的是明制对襟襦裙,宽袖长裙,比清宫装更洒脱。”一位男生这样介绍穿搭。
漫步北京街头,随处可见“穿越”身影。他们可能是旅行中的外国友人、小红书种草的情侣,或是下班后体验古风的白领,在镜头里“扮演”一次旧时光里的自己。
汉服的衣摆间,翻涌着流行与传统的碰撞,更折射出当代人对文化归属的思考,北京的汉服不单是热潮,更是文化自信。